近年來,各地政府紛紛加快智慧城市建設步伐。根據中國智慧城市工作委員會預測,今年我國智慧城市市場規模達到25萬億元。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設,與時代
的發展密切相關。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沖擊,健康碼、云直播等數字應用,有效助力了復工復產和生活物資供應。如何提高城市應對危機的能力,如何打造更
加智慧化的城市,成為新型智慧城市建設需要考慮的問題。
??新型智慧城市建設離不開“三員大將”
在新型智慧城市建設中,數字信息基礎設施是基石,城市大腦是智能中樞,而豐富的應用場景則是釋放潛能的重要途徑,成為必不可少的“三員大將”。
首先,數字信息基礎設施是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的基石。當前,我國以5G、光纖寬帶、數據中心等為代表的數字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快,已建成全球最大規
模的5G網絡及光纖網絡,為智慧城市建設提供了重要支撐。5G憑借高可靠、低時延、大帶寬的特性為遠程醫療、線上教育、高清直播等發展注入強大動力,還能有
效打通各項城市服務,整合并提升資源運用效率,驅動城市治理逐步邁向智慧化,提高居民生活質量。
其次,城市大腦是新型智慧城市統籌協調的智能中樞。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杭州城市大腦運營指揮中心時指出,城市大腦是建設“數字杭州”的重要舉措。運
用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推動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創新,從數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讓城市更聰明一些、更智慧一些
,是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前景廣闊。目前,各地政府紛紛推進城市大腦建設,相關項目數量不斷上升,“北上廣”等一線城市以及中
小城市都在積極布局。
最后,應用場景是新型智慧城市釋放潛能的重要途徑。進入“十四五”時期,城市發展更加關注居民生活出行、教育醫療、公共安全等民生需求及企業提質增
效、轉型升級等產業需求,新型智慧城市的應用場景不斷豐富,城市治理更加精細化。例如,隨著疫情防控常態化,公眾出行增多,但是在地鐵、機場、汽車站等
地都需要摘下口罩刷臉,增加了交叉感染風險,戴口罩人臉識別逐漸成為現實需求。與此相應,現階段已有一些地鐵站、醫院、社區支持戴口罩進行人臉核驗,減
少了感染概率,縮短了通行時間。
??五措并舉推進新型智慧城市高質量發展
新型智慧城市的高質量發展,需要強基與開拓并重。
一、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夯實智慧城市根基
加快部署5G、千兆光網、數據中心等數字信息基礎設施,推進城市全域感知體系建設。
首先,注重基礎設施布局的均衡性。推動城市與農村、中西部與東部地區間,新興行業與傳統制造業、資源性行業間數字信息基礎設施科學合理配置,支撐更
多地區的數字經濟發展和更多行業的提質增效。
其次,注重與新型城鎮化建設聯動。相關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智慧社區市場整體規模將達到6433億元,智慧社區成為新型智慧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快推
進5G、物聯網等新技術賦能市政公用設施智慧化改造,提升城市千兆光網覆蓋率及家庭用戶體驗,以“適老”及“宜居”為出發點,推進智慧社區建設。
最后,注重踐行綠色低碳發展戰略。當前,數字經濟加速發展,數據量呈爆發式增長,數據中心的需求及規模激增,隨著國家“東數西算”工程的推進,綠色
新基建加速,工業互聯網、大數據等數字化技術創新將帶來節能減排效益。
二、突破關鍵技術,筑牢智慧城市安全底座
智慧城市主要涉及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云計算、數字孿生等數字化技術,但目前我國在一些關鍵技術領域尚未實現自主可控。以物聯網為例,我國在產
業鏈最底層的感知識別層技術實力較弱,核心基礎理論研究和關鍵技術攻關仍需加強,傳感器等關鍵設備仍依靠西方發達國家,增加了信息泄露風險。
在關鍵技術領域取得突破,需要從以下兩個方面發力,從而保障新型智慧城市的平穩運行。第一,整合資源加快核心技術攻關。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政產學研用
各方形成合力,完善物聯網基礎設施,將系統創新和重點突破相結合,優化智慧城市相關產品和服務供給,共同推進國產化軟硬件產品替代。第二,提升標準化水平
。健全智慧城市、物聯網、大數據等領域標準體系,強化標準互操作性研究,促進產業的融通發展,積極參與制定國際標準,提高國內外標準的一致性。
三、聚焦數據運營,釋放智慧城市核心價值
《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現狀與趨勢洞察》報告顯示,當前我國已成為數據量最大、數據類型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數據蘊藏著巨大的價值和潛力,已成為智慧城市的
重要資產。
在數據融通共享方面,針對城市交通、醫療、教育、工業等領域的數據采集、存儲、開放、分類維度、下載格式、平臺接口標準等需要作出統一規定,推動數據
平臺進一步整合,實現數據“上下貫通、橫向聯通”。例如,聯合發布各地疫情防控要求和交通管控信息以打通“物流梗阻”。
在數據價值釋放方面,加強政企合作、企業聯動,不斷完善數據共享平臺的功能細節,鼓勵企業、機構對公共數據的深度挖掘,圍繞城市治理堵點問題積極開發
更多的便民服務及企業應用,加快數據價值釋放。
在數據安全保障方面,堅持技術與管理雙輪驅動,從技術角度加強數據安全關鍵技術研究和試點應用,從管理角度建立覆蓋數據采集、傳輸、存儲、使用、開放
等全流程的安全機制,并結合實際需求動態調整安全策略和技術措施,強化風險感知和監測預警能力。
四、發揮場景驅動作用,加快智慧城市應用落地
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思想,以解決城市治理難點為主攻方向,通過當前及未來需求牽引,利用信息技術催生跨部門、跨層級、跨區域的綜合性創新應用。
加大基層需求支撐力度。疫情防控期間,一些小區、鄉鎮、商業樓宇等基層微單元仍采用傳統的人防手段,如手工登記、測溫等“表格防疫”方式。要強化5G、
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防策略,將智慧城市各項應用下沉到微單元治理環節,由基層結合實際需求制訂方案并“自下而上”反饋應用效果,從而助力智慧應用
“自上而下”完善設計。
提升突發場景應對能力。此次疫情暴露了諸多城市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相對比較薄弱,未來應強化對突發需求的快速響應,以“平戰結合”的思想在智慧醫療、人
員與物資調配等方面重點發力。以應急物資調配為例,通過智慧城市平臺迅速統籌居民物資需求,快速打通貨源、運輸、接駁、監督、發放等重點環節上的堵點,有效
實現各部門協同。
五、優化運作機制,建立合作生態
良好的運作機制是智慧城市長效運營的重要因素,也是當前和未來一段時間內智慧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著力點。
探索多元投資模式。智慧城市涵蓋城市運轉、產業發展、社會民生等諸多領域,每個領域都是一項龐大復雜的系統工程。可通過創新共建共享共治模式,明確各投
資主體的職責和收益,調動政府、大中小企業、科研院所和非營利機構等參與建設,建立價值合作生態。
完善運營評價體系。在智慧城市投入運營之前,明確進度安排、驗收標準等整體規劃,設計包括基礎設施數量、用戶滿意度等具體的、主客觀結合的考核指標。可
引入第三方評估機構,以第三方評估結果作為項目付費、驗收依據,以評促建、以評促改提升新時期智慧城市建設運營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