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電煤氣費網上交”“報名入學不用再排長隊提交材料”……,近年來,我國數字政府建設把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出發
點和落腳點,廣泛運用數字技術賦能政府管理服務,著力破解群眾反映強烈的“辦事難、辦事慢、辦事繁”問題,有力推動政府治理流程
優化、模式創新和能效提升,也廣泛而深刻地改變著個人生活。
前不久,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數字政府建設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要提升智慧便捷的服務能力。推行政務服務事項
集成化辦理,推廣“免申即享”、“民生直達”等服務方式,打造掌上辦事服務新模式,提高主動服務、精準服務、協同服務、智慧服務
能力。
數字政府建設對公共服務和普通民眾有哪些改變、影響?
就此,新京智庫采訪了多位知名專家學者。
政務App推動公共服務數字化轉型
提供利企便民的數字化服務是數字政府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檢驗政府數字化轉型成效的重要標準。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
研究院研究員、信息學院教授陳振嬌表示,在公共服務方面,“互聯網+”還帶來了更高層次的公共服務普惠共享。據陳振嬌介紹,以醫
療為例,據統計,截至2022年5月,全國29個省建立省際遠程醫療平臺,2400多個醫聯體牽頭醫院建立遠程醫療中心,832個脫貧縣遠程
醫療全覆蓋,535個縣市區建成縣鄉村三級聯動的緊密型縣域醫共體,縣域就診率超90%。這意味著村里人不出村、不出鄉鎮,通過“云問
診”就能夠享受到城里的優質醫療服務。
“這種改變,是公共服務方式的數字化轉型,更是公共服務資源布局的深刻調整。”陳振嬌說。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創新創業與戰略系教授陳勁表示,為順應我國數字政府建設的時代特色與發展趨勢,地方政府紛紛推出具有地方
特色的政務App,這拓寬了政府與公眾互動交流的渠道,極大提高了公共服務的數字化水平。例如,在浙江推出的“浙里辦”App上,像駕
駛證補、換領,護照的辦理等都可以實現“一站式”解決。
同時,陳勁也認為,政府推出的各種政務App除了實現“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外,也為民眾提供了投訴的渠道,這對于改進政府
作風,提高群眾滿意度有很大幫助。
新京智庫梳理發現,目前我國各省份均建設移動端政務服務,“App+小程序”正在成為政府服務主流模式。如北京的“北京通”、浙
江的“浙里辦”、福建的“閩政通”、重慶的“渝快辦”等,讓公眾足不出戶也能辦理類似醫療服務、證照證件辦理、學校報到等服務,這
些移動端將政務服務切切實實延伸到了指尖。
從更深層次來看,中央財經大學中國互聯網經濟研究院副院長歐陽日輝認為,“信息化”“平臺”“服務”“門戶”“系統”等詞是目
前政府轉型的主旋律。以微博、微信、客戶端App為載體,政府實現對政務服務進行集約化、規范化管理,有利于對接公眾需求端,動態提
供符合公眾實際情況的服務功能,使得公共服務供給更加及時,同時便于改進功能展示方式,提升公眾接入政府服務視覺感受,進一步提高
公眾服務滿意度。
歐陽日輝指出,通過構建公共服務平臺,提供一站式、整體化公共服務,從而可提高公共服務效率。然而,大數據、物聯網、5G、云計
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數字技術還未成為數字政府核心詞匯,在數字政府公共服務領域還未得到大力布局。
因此,歐陽日輝也建議,可以利用數字化技術,通過合理規劃將資源整合,從而優化公眾辦事流程,縮短政府處理時間,充分合理對資
源進行利用,實現公眾少跑腿,提高辦事效率,進一步改善民生。
對個人三個方面的影響堪稱“革命性”
數字政府建設不僅對政府治理帶來了機會和挑戰,也深刻影響和改變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
陳振嬌表示,以政務App、“小程序+政務服務”等移動端創新為例,從個人享受政務服務角度看,至少有三方面的變化堪稱是革命性的
,即泛在可及、智慧高效、公平公正。
在陳振嬌看來,泛在可及,就是政務服務走到群眾身邊,辦事更方便了。以辦理孩子出生事項為例。孩子出生后要辦理出生證明、戶籍登
記、醫保登記等“一攬子事”,在沒有線上服務之前,個人辦事要一個機構一個機構去跑。有了政務App、微信小程序后,辦事機構“無處不
在”,走到每個人的身邊,無論是在家里還是辦公室抑或是路上,無論是白天還是黑夜,都可以掌上辦事。
智慧高效,就是數據跑代替群眾跑,辦事更快捷了。有的地方推行“一件事”改革,對出生“一攬子事”進行系統集成,變成了群眾視角
的辦理出生“一件事”:群眾在一個平臺上提交所有材料,原來一件接著一件按順序“串聯”辦理的事情,變成了平臺在線聯動、即時協同、
共享運用的“并聯”辦理。原來需要一兩個月才能辦好的事,現在一周就能辦好,辦事效率明顯提升。
公平公正,就是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辦事“不求人”了。網上辦事,規則清晰,全程留痕,責任明確,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最大限度減
少了人為因素的干擾。
對于以上三個方面的影響,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副教授陳明也認為,現在日常生活中越來越多的場景可以在手機和電腦上完
成,數字政府建設給民眾生活帶來的便利化是顯而易見的。
在國家信息化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看來,中國現在網民數量已經超過10億,數字化時代的到來,
民眾接受政府大量的服務主要都是通過手機和電腦,這和線下服務完全不一樣。數字政府建設從某些方面來說,也是要滿足民眾對數字化服務
不斷增長的各種需求的表現。
“數字鴻溝”值得關注
對于數字政府建設對個人的影響,多位受訪專家也不約而同對新京智庫表示,“一網通辦”等數字化改革的紅利是巨大的,但要讓全民共
享數字政府建設成果,還必須注意消除廣泛存在的“數字鴻溝”。這其中,尤其要關注老年人等數字弱勢群體。
新京智庫注意到,此次《意見》也明確指出“圍繞老年人、殘疾人等特殊群體需求,完善線上線下服務渠道,推進信息無障礙建設,切實
解決特殊群體在運用智能技術方面遇到的突出困難。”
對此,陳振嬌表示,近年來,為幫助這些群體跨過“數字鴻溝”,有關部門和地方陸續出臺一些政策,取得了不少成效,應該緊跟數字政
府建設實踐、持續抓好落實。
陳振嬌指出,要深化先進技術的“無感”應用,“掃碼識別”向“刷臉識別”進化,以智能化功能輔助老年人生活。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研究員李廣乾也表示,“數字鴻溝”是客觀存在的,除了增加線下專門對老年人提供的服務外,還可以通過
技術去解決這個問題。
除了技術手段,“對老年人進行必要的數字技能培訓也很重要”,陳振嬌說。
除了“數字鴻溝”,多位受訪專家也表示,在數字政府建設過程中要注意對個人隱私的保護。陳振嬌在接受新京智庫采訪時就表示,隨著
數字技術與政府履職深度融合,各種影響網絡安全的風險因素對政府運行潛在威脅加大,特別是各種政務平臺收集、共享的大數據,很多涉及
公民個人隱私,做好防護工作尤其重要,這是必須守好的底線。
“保護個人隱私,需要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協同發力。數據收集使用者是關鍵責任人,應履行保護個人隱私的主體責任?!标愓?/p>
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