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后,我國“三農”工作重心轉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探索促進脫貧地區鄉村振興的有效路徑和方法,成為當前及未來較長時期需要高度重視的一個關系大局的重大問題。實踐中,近年來在貧困地區逐漸興起的基于互聯網的包容性創業,在地區減貧和鄉村振興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也面臨一些問題,亟待通過政策干預來進一步發揮其促進脫貧地區鄉村振興的作用。
在宏觀層面,完善脫貧地區包容性創業的政策環境。我國基于互聯網的農村包容性創業實踐表明,貧困人口最需要的不是救濟,而是增收致富的機會和能力。新時期政府有關部門應更加高度重視脫貧地區如何形成自身可持續發展能力,通過使用包括財政、金融、教育、就業等一系列公共政策工具,構建完善脫貧地區包容性創業政策環境,促進脫貧地區全面鄉村振興。
包容性創業減貧效果顯著
包容性創業強調的是創業機會的均等性和創業主體的多元化,旨在通過市場化方式幫助農村低收入群體擺脫貧困。近年來,隨著數字技術與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的不斷融合創新,我國貧困地區找到了一條基于互聯網的包容性創業道路。相對于傳統的農村創業模式,數字技術緩解了外部條件對農村貧困群體的限制,拓寬了市場邊界;同時,互聯網創業對準入條件要求較低,有效緩解了教育水平和創業資源的限制。基于互聯網的包容性創業逐漸成為我國減貧實踐中的獨特有效模式之一。以“淘寶村”現象為例,截至2020年底,全國5425個“淘寶村”共創造就業機會828萬個,其中,119個“淘寶村”分布于全國10個省的41個國家級貧困縣,年電商交易總額超過48億元,包容性創業減貧效果顯著。
新時期,基于互聯網的包容性創業將在脫貧地區鄉村振興中進一步發揮“產業原動力”“人才蓄水池”和“治理推進器”的作用。
首先,作為“產業原動力”,基于互聯網的包容性創業能夠促進脫貧地區鄉村特色產業內生發展,增強產品市場競爭力,從根本上改變脫貧地區產業自主發展持續性不強的問題。
其次,作為“人才蓄水池”,基于互聯網的包容性創業能夠吸引外出農民工、高校畢業生、退伍軍人、城市各類人才返鄉下鄉,和廣大脫貧農戶結成創業共同體,在創業過程中提高脫貧地區農民創業就業素質,激發他們投身鄉村振興、建設美好家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最后,作為“治理推進器”,基于互聯網的包容性創業能夠提升鄉村內生治理能力,通過充分發揮村莊創業能人的示范帶動效應,探索鄉村治理和包容性創業相互促進的有效機制,不僅讓創業能人成為致富領路人,同時還能發揮其在鄉村治理中的作用。
創業實踐中一些問題亟待解決
盡管基于互聯網的包容性創業具有顯著的減貧效應,同時能夠在推動脫貧地區鄉村振興中扮演重要角色,然而在實踐中仍存在諸多問題,需要得到關注。
一是創業者自身素質的問題。和科技創業等機會型創業不同,基于互聯網的包容性創業屬于生存型創業,從業者大多學歷不高、技能較低,進入創業活動更多是模仿創業帶頭人的行為,具有一定盲目性,從而會帶來較大潛在的創業風險。
二是初創企業可持續發展問題。基于互聯網的包容性創業極大推動了農村電商等新興產業的發展。但是,在大量小微企業和初創企業進入同一產品銷售渠道后,產品單一和同質化競爭問題凸顯出來,結果導致了“價格戰”和許多初創企業無法繼續經營的局面。
三是脫貧地區創業環境的問題。良好的創業環境對中小微企業和初創企業的發展意義重大。相比經濟發達地區,剛摘掉貧困“帽子”的脫貧地區往往缺乏自身“造血”能力,整體營商環境較差,還未形成支持創業活動的有效政策體系。
從三個層面助力包容性創業
為了進一步發揮基于互聯網的包容性創業在脫貧地區鄉村振興中的作用,針對其存在的主要問題,需要從以下三個層面完善相關政策措施。
在微觀層面,加強對脫貧地區農村低收入群體創業創新能力的培訓力度。要想使脫貧人口形成可持續的內生發展動力,提升這一群體的人力資本水平是關鍵環節。圍繞農村數字經濟發展趨勢,開發有針對性的培訓項目,加強創業導師隊伍建設,充分發揮鄉村創業能人作用,為農村脫貧人口提供創業創新輔導,幫助他們找到創業致富的穩定出路。
在中觀層面,提升脫貧地區鄉村特色產業的創新生態能級。盡管目前多數脫貧地區具有一定產業基礎,但是普遍面臨可持續發展問題。為此,應著力提升鄉村特色產業創新水平。一是加快完善農村創新創業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支持面向農村中小微互聯網企業的創業孵化基地發展,集聚創新創業要素,進一步降低農民互聯網包容性創業成本;二是引導國內互聯網龍頭企業加速資金、技術和服務擴散,搭建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渠道,帶動農村中小微互聯網創業企業開展技術和服務創新,增強初創企業的市場競爭力;三是積極發展農村數字普惠金融,加大對脫貧地區農村低收入群體包容性創業的信貸支持和服務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