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又刷了多久短視頻?近日,有政協委員提出,要用新媒體促進知識普及和文化傳播,鼓勵各領域專家、學者在短視頻平臺開展科普。也有人大代表建議,鼓勵和支持專業人士傳播科普知識,
加強平臺對科普傳播的監管。
如今,我國已經有8.8億短視頻用戶,這里儼然已經成為一個蓬勃發展的流量池。代表委員們不約而同將目光投向短視頻,也是因為這里日活量大,但訊息太多、太雜。
有些視頻披著科學外衣,動輒“研究披露”“數據表明”,實際上是以科學之名,行賣貨之實。有些賬號,看似權威專業,但只是把別人的內容東拼西湊,還曲解夸張,誤導受眾。
當然,近年來,也有越來越多的科研人員,在接納和擁抱“科普博主”的身份。畢竟,哪里有流量,科普工作者就該在哪里開疆拓土。要傳播好聲音,就得用好喇叭。
不過,這些科普人員大多是“為愛發電”,沒團隊,沒投資,有時還要擔心被前輩或同行誤會為“不務正業”。短視頻追求“短平快”的特點,也和嚴謹的科研內容天然存在矛盾。
要在短視頻這一科研人員不熟悉的領域,靠科普產生爆款,其實很是需要花心思去研究和嘗試。
因此,用好短視頻做科普,還需多方出力。
如代表委員所說,我們應該有機制,鼓勵科研人員在平臺上露臉,為他們擁抱短視頻平臺破除障礙;平臺也要對相關內容在流量上進行傾斜,把優質科普內容積極推送給潛在受眾。平臺本身,
也得對所謂的科普博主設立準入門檻,對知識類賬號加強形式審查的同時,對內容有所評估和把握。
相關部門還可以創造條件,支持和鼓勵科研院所、科普機構和短視頻平臺達成合作,讓專業“智囊團”為科普內容進行把關。其實,做科普,也未必一定要科研人員親自上陣,還可嘗試“撮合”
科研團隊和專業短視頻團隊,取長補短,在短視頻陣地上,揚起科學的旗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