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正日益融入社會生活,極大改變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工業和信息化部等15部門日前聯合印發《“十四五”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
提出從技術突破、拓展應用、打造生態等多個維度推動機器人產業高質量發展。專家表示,機器人產業是衡量一個國家科技創新和高端制造業水平的重要標志,也是實現智能制造的關鍵載體。
在《規劃》指導下,到2025年,中國有望成為全球機器人技術創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應用新高地。
攻堅克難,規模快速增長
“很難想象一臺機器人可以在葡萄上縫針”“原來機械臂比我的手要靈巧得多”“機器人竟然可以完成這么多精密動作,堪稱‘外科手術’級”……不久前,一則自制機器人給葡萄“穿針引線”
的視頻在網絡上走紅,引發網友熱烈討論。視頻中,工程師通過整合多個設備和系統,將一臺二手的機械臂型工業機器人改造成了一臺炫酷的遠程操控交互式機器人。通過更換機器人前端裝置,
用戶可以進行遠程拿取物品等操作,最終還實現了在一顆葡萄上縫針的復雜動作。
機器人給葡萄縫針,背后蘊藏著中國機器人產業多年來不斷攻堅克難取得的發展成果。數據顯示,2016年至2020年,中國機器人產業規模快速增長,2020年營業收入首次突破1000億元,
工業機器人產量達21.2萬套。
“‘十三五’期間,中國機器人產業呈現良好發展勢頭,規模、技術和產品實現突破。”工信部裝備工業一司司長王衛明介紹,截至2021年,中國已經連續8年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消費國,
2020年制造業機器人密度達到246臺/萬人,是全球平均水平的近2倍。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機器人技術深度融合,機器人產業迎來升級換代、跨越發展的窗口期。”王衛明說。
技術賦能,拓寬應用場景
隨著AI、VR和5G等新技術發展成熟,越來越多廠商開始在設計研發中探索機器人產業與新技術的融合,為機器人落地應用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此次發布的《規劃》明確提出,將實施“機器人+”應用行動,持續推進機器人典型應用場景開發。工信部、國家衛健委日前也聯合發文,向醫療領域征集外科手術、消毒清潔、
遠程問診等機器人典型應用場景。
“拓寬機器人應用場景不但能促進技術到成果的多維度轉化,更可以避免大量資源在特定領域形成過度競爭。”從事機器視覺方案研發工作的閆先生告訴記者,從最普通的掃地機器人,
到充滿未來感的汽車機器人,都離不開能夠“認路”的機器視覺系統。在AI、5G和4K/8K高清視頻等新技術助力下,機器人可以“看”得更清晰、“想”得更明白、“走”得更準確。
加之不同功能的整合,掃地機器人甚至可以實現“跨界”,成為汽車、勘探、安防等機器人應用場景下技術積累的一環。
在技術與政策雙重推動下,中國機器人產業正在工業生產、生活服務和特種作業等領域加速拓展應用場景。截至目前,中國工業機器人應用領域已經覆蓋汽車、電子等52個行業大類、
143個行業中類,服務機器人、特種機器人在倉儲物流、教育娛樂等領域實現了規模應用。
工信部裝備工業一司副司長汪宏表示,“十四五”期間,中國機器人產業將面向產業轉型和消費升級需求,深耕行業應用、拓展新興應用、做強特色應用。“我們將推進人工智能、5G、大數據等新技術融合應用,提高機器人智能化和網絡化水平。”汪宏說。
創新驅動,打造高端產品
經過多年發展,工業機器人成為全國各地生產線上的中流砥柱,以掃地機器人為代表的服務機器人早已面向千家萬戶。不過從長遠發展來看,
中國機器人產業在技術積累和智能化水平等方面還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業內人士指出,近年來,中國機器人產業在精密減速器、智能控制器等關鍵技術和部件研發上取得大量創新突破,但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在技術積累、正向設計能力等方面仍有所欠缺,
關鍵零部件質量穩定性、可靠性還不能滿足高性能機器人需求,高速、高精機器人產品供給也相對缺乏。
針對行業存在的問題,此次發布的《規劃》以問題為導向,提出要重點補齊核心元器件、加工工藝等短板,加強標準體系建設及檢測認證能力,進一步提高機器人產品的質量與可靠性。
此外,《規劃》還聚焦產業創新能力,明確提出要推進AI、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與機器人技術融合應用,持續加強核心技術攻關,在開展關鍵技術和應用技術開發的同時加快創新成果轉移轉化。
“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技術的快速發展與深度應用,機器人智能化發展將呈現多維升級的新特點。”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執行理事長兼秘書長宋曉剛表示,未來,中國機器人產業將面對制造業及家庭服務等領域需求,重點推進面向半導體行業的真空(潔凈)機器人、公共服務機器人、衛生防疫機器人等重點產品的創新及應用,持續推動機器人產品高端化智能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