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廣電總局在官網發布最新《網絡短視頻內容審核標準細則(2021)》,規定了網絡短視頻21種禁止出現的內容類型,并共計指出100種涉及的內容。
值得關注的是,新版《細則》第二十一條特別指出,不得未經授權自行剪切、改編電影、電視劇、網絡影視劇等各類視聽節目及片段。
近年來,短視頻及自媒體創業領域蓬勃發展,豐富、有趣的短視頻作品滿足了人們創作、展示、分享及高效利用碎片化時間觀看優秀作品的消費訴求
,但與之相伴,有關知識產權特別是版權等方面的問題不時發生,成為大眾熱議的焦點。
12426版權監測中心發布的《2020中國網絡短視頻版權監測報告》顯示,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
該中心對10萬多名原創短視頻作者、國家版權局預警名單及重點影視綜藝作品的片段短視頻進行監測,累計監測到3009.52萬條疑似侵權短視頻,涉及點擊量高達2.72萬億次,
獨家原創作者被侵權率高達92.9%。
而短視頻領域現存的版權問題中,公眾賬號生產運營者影視切條侵權情況日益嚴重。一些專業從事影視素材“搬運”的“剪刀手”層出不窮,
他們將時下的熱播劇剪輯成數段短視頻,配以帶有個人特色的吐槽或點評發布,諸如“××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這類視頻,往往輕松就能收獲超過十萬的點贊。
還有一些腦洞大開的“剪刀手”喜歡用不同的影視素材剪輯成新的故事,也就是被大家稱為“網絡大電影”的視頻,來進行二次傳播。那么這些行為是否會侵犯相關影視作品的著作權呢?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知識產權是智力勞動產生的成果所有權,包括兩類,一類是著作權,也稱版權;另一類是產業產權,主要包括商標權和專利權。
其中,版權是創新型經濟發展的基礎性資源和重要推動力。《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十條規定,著作權人享有的17項權利中,包括信息網絡傳播權、改編權等。
信息網絡傳播權,即以有線或者無線方式向公眾提供作品,使公眾可以在其個人選定的時間和地點獲得作品的權利;改編權,即改變作品,創作出具有獨創性的新作品的權利。
“剪刀手”們利用已有影視作品的片段進行二次創作,則很有可能侵犯這兩項權利。更有專家明確指出,當前常見的搬運、切條、任意剪輯等,均屬于侵權的范圍。
實際上,早在今年4月,愛奇藝、騰訊視頻、正午陽光、華策影視等70余家單位就曾發布聯合聲明。聲明表示,大量公眾賬號生產運營者,未經權利人授權,
將影視作品任意剪輯、切條、搬運、傳播等,引發一系列盜版侵權問題和糾紛,嚴重侵犯影視作品權利人合法權益,甚至損害影視作品的完整性、曲解影視作品內容的主旨原意,影響影視行業長遠發展。
聯合聲明指出,將對目前網絡上出現的公眾賬號生產運營者針對影視作品內容未經授權進行剪輯、切條、搬運、傳播等行為,發起集中、必要的法律維權行動。
同月,國家電影局在網站上發聲,“針對當前比較突出的‘××分鐘看電影’等短視頻侵權盜版問題,配合國家版權局繼續加大對短視頻侵犯電影版權行為的打擊力度,
堅決整治短視頻平臺及自媒體、公眾賬號生產運營者未經授權復制、剪輯、傳播他人電影作品的侵權行為,積極保護廣大電影版權權利人的合法權益”。
騰訊公司副總裁、騰訊在線視頻首席執行官孫忠懷早前在談到短視頻侵權的問題時指出,切條、搬運短視頻泛濫,不僅侵犯著作權,還消解了藝術作品的價值。
“一部影視劇投資非常大,背后有很多人的心血,籌備周期長的可能七八年,短的也不少于一年半。簡單的切條,就把幾億元人民幣投資的東西變成速看的內容。”他說。
侵權事件頻出,行業叫苦不迭,究竟如何才能止住侵權之風?
目前我國正在不斷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同時各短視頻平臺也應當在版權保護的過程中做到守土有責,做好監管、把關的工作,才能更好地保護原創作品、保護影視創作人員的創作熱情。
但同時,加強監管并不意味著今后短視頻將全部被“一刀切”地認定為侵權。
在中國政法大學近日舉辦的“短視頻版權爭議的化解路徑”學術研討會上,多名與會學者認為,視頻行業應當遵守“避風港”原則。所謂“避風港”原則,
來自美國1998年制定的《數字千年版權法案》(DMCA法案)。采用“通知﹢移除”規則,即平臺方能證明自己并無惡意,且及時刪除侵權鏈接或者內容的情況下,網絡服務提供者即平臺方,
不用承擔賠償責任。專家表示,“避風港”原則界定了各種知識內容傳播的邊界,還考慮到互聯網的開放性、共享性與平等性,應當善用這一規則。
可以預見,隨著5G時代的來臨,短視頻創作量會越來越大,只有嚴格遵守法律法規,保護版權,才能讓短視頻產業有一個健康的網絡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