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是質量強國的主攻方向,質量是制造強國的關鍵內核。在中國經濟增長從速度型轉向質量型的關鍵階段,質量成為經濟更好更快發展的新驅動力。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再次明確“推動質量變革”“堅定不移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為中國制造走向價值鏈中高端指明方向。
近年來,國家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作出一系列戰略部署,大力推進質量強國建設。
中國質量獎,作為一種制度性安排,是推進質量強國建設的重要抓手,樹立起一批質量標桿,對傳播先進質量理念,推廣先進質量管理模式,提升質量水平,發揮了積極作用。
同時,必須清醒看到,質量強國建設面臨前所未有之挑戰,要牢牢抓住當前制造業質量效益和產業鏈短板這兩大痛點,直面產業變革,高舉技術變革和管理創新大旗,
盡快將痛點轉化為質量新優勢,更好發揮質量在“雙循環”中的剛性作用。
把提升質量效益優勢作為突破口
曾幾何時,質量效益不好是中國制造的痛點。中國制造曾陷入了一個“質量不高→效益不好→投入不強→質量不高”的非良性循環,在全球產業鏈價值分配中處處受阻。
打造中國制造質量新優勢,必須消除質量效益頑疾。
提高質量效益需要政產協力。質量效益的成因復雜,既有優質優價、營商環境等體制機制的問題,也有企業內部的成本管控、技術水平等約束
。提高質量效益需要政府、產業協同發力,構建有益于質量效益的治理新體系,創新有益于質量效益的發展新理念,聚焦培育技術核心競爭力,加大質量效益考核力度。
中國質量獎的獲獎企業代表著中國質量效益的最高水平,是實現質量和效益良性循環的表率。
以質量升級奠定產業鏈競爭新優勢
質量升級推動產業鏈現代化。產業鏈現代化的標志是價值鏈邁向高端,供需鏈安全、穩定、可靠,空間鏈區域布局協調,企業鏈上下游分工有序協同。
實現產業鏈現代化,質量升級是關鍵。產業鏈是縱橫交錯的復雜網絡,亟須建立起有效的資源共享、產業協作與合作經營的協同模式。
要牢牢抓好質量這個關鍵變量,通過質量升級,實現產業鏈更高附加值、更強創新力和更安全可靠。
質量升級需要精準協同推進。推進產業鏈質量升級,要建立產業鏈質量評價制度,優化產業鏈質量創新資源配置,夯實產業鏈質量基礎設施。
既要全面梳理制約質量升級的體制性障礙和技術瓶頸,也要充分考慮到產業鏈上下游特色和差異,精準化協同推進。
中國質量獎的獲獎企業都是所在產業鏈的優勢企業,要利用其在資金、技術、質量管理等方面的優勢,補鏈、延鏈、固鏈、強鏈,推動產業鏈質量上下游融合、均衡、協調發展。
實施技術變革與管理創新雙輪驅動
技術水平決定制造質量的高度。在全球市場競爭中起決定作用的是性能、功能等產品質量,靠的是高科技創新。
產品質量首先是設計和制造出來的,產品全過程關鍵環節的核心能力必須通過技術來達成。質量的每次躍階提升,往往是市場需求引導技術創新的結果。面對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要強化技術變革力度,提高研發制造水平,提升計量、標準和檢驗檢測能力。
管理水平決定制造質量的厚度。管理創新以質量效益為主要價值取向,統籌各類資源配置,優化各項業務流程,是核心能力轉化為競爭力的助推劑。
相較技術創新,管理創新面向產品全生命周期,影響質量口徑更寬,涵蓋質量要素更全。以管理創新厚積質量方能薄發競爭力,日本上世紀創新發展的享譽全球的精益管理模式,為提升產品質量競爭力,贏得全球市場發揮了巨大作用。
技術和管理合力奠定質量優勢。打造中國制造質量新優勢,需要技術變革與管理創新共同發力,就像DNA的雙螺旋結構,這是中國優質制造的基因。
通過雙螺旋引擎帶動中國制造質量水平螺旋上升,是打造中國制造質量新優勢必須遵循的科學原則。中國質量獎獲獎企業,都是各領域雙驅動的典范,總結、宣傳和推廣其共融模式,將為更多企業構建新模式、實施新路徑,提供更多的中國新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