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各地數字經濟呈現蓬勃發展的勢頭。統計顯示,2020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達39.2萬億元,占GDP比重為38.6%。快速發展的背后,我國數字經濟也呈現不均衡的發展特征。比如,服務業在數字化轉型中占得先機,工業、農業數字化轉型相對滯后。
這種數字產業化發展快于產業數字化發展的特點,使得數字經濟發展存在“脫實向虛”的風險。
近段時間以來關于“元宇宙”概念的熱炒,折射了這一問題。
面對數字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風險和挑戰,有必要做到穩中求進、虛實結合,推動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
第一,穩中求進,培育生態,結合自身優勢走差異化路線。
發展數字經濟是大勢所趨,部分地區已經建成或正在打造數字經濟高地。但打造數字經濟優勢不能急于求成,培育良好的數字生態是發展的關鍵。
國家層面應當構建全國一盤棋的發展機制,引導各地實現差異化布局、錯位化競爭;各地應當結合自身優勢,根據城市本身情況和特點設計具體方案,做到“一城一策”;
高校與企業應當進一步加強溝通合作,強化技術支撐,發揮資源優勢,培養和儲備專業化的數字化人才。
第二,虛實結合,數據賦能,推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實體經濟是立身之本、財富之源。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主要體現在傳統產業借助新興數字技術,以數據為關鍵要素,推進產業數字化、網絡化與智能化升級改造。
例如,在生產加工領域,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提升產品質量水平、提高管理水平;通過數字化平臺,實現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提高客戶的滿意度。
又如,在銷售環節,利用大數據分析、云計算等數字技術實時跟蹤消費者的需求,深度挖掘潛在市場,引導消費升級。
第三,破除壟斷,完善規制,營造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
只有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才能促進數字經濟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健康發展。破除壟斷,需要政府部門打出系列“組合拳”。
比如,在執法過程中,僅靠法律條文的表述可能無法滿足業務實踐需要,需要對大量的規則、標準進行補充與細化。
平臺經濟的跨地區屬性給傳統的屬地化管理造成挑戰。從長遠來看,有必要進一步建立和完善適應數字經濟跨行業、跨領域的管理模式和聯合監管機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