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以“冬奧:科技、人文與可持續發展”為主題的2021年北京自然科學界和社會科學界聯席會議高峰論壇舉行。這場論壇集聚自然科學界和哲學社會科學界專家的智慧和力量,不僅是一場關于冬奧
會的學術盛宴,更是兩界專家學者主動融入大局、服務大局的體現。
自然科學、哲學社會科學都產生于人類社會文明進程中,猶如鳥之兩翼、車之兩輪,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兩方面相互融合,既是學科發展必然,也是現實所需。
尤其現代科學的發展,越來越顯現出綜合化和整體化特征,越來越表現出自然科學與哲學社會科學的融合性和交叉性,更需要開展對話交流,加強融合發展。
反之,如果自然科學與哲學社會科學“兩張皮”,則會使人視野狹窄、思維被縛。比如,在一些具體研究過程中,搞作物育種的專家不關心也不了解農業歷史,搞人文研究的專家對一些自然科學原理和
科技發展一知半解,這些都不利于創新活力的進一步迸發。
從學科發展規律看,自然科學與哲學社會科學融合發展,可以增強駕馭大量復雜問題的能力。一些重大突破、新學科的產生,常常在兩者彼此交叉和相互滲透的過程中實現。
自然科學范式特別是數據思維進入哲學社會科學領域,是跨學科研究的重要趨勢,如經濟學中數學模型的運用、社會學中的調查統計分析等。哲學社會科學特有的研究方法如體驗、理解、解釋等,是不可或缺
的認知方式,對自然科學同樣有重要價值。
從外部發展環境看,自然科學發展是思想解放、促進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利器。新文化運動中現代科學以“賽先生”的面目被引入中國,為當時的中國注入新的文化要素,
有力促進了科學啟蒙和思想大解放。同時,哲學社會科學也通過優化人文環境、普及科學理念,在促進科技創新中發揮重要作用。
從一些科學大家身上,更能看出自然科學和哲學社會科學的緊密聯系。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著名物理學家李政道曾說:“藝術和科學的方法和重要性是一樣的,它們事實上是一個硬幣的兩面。”
我國老一輩科學家如李四光、華羅庚、錢學森、梁思成等都是“人文大家”,具有極高的哲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素養,這成為他們取得科技成就的一項重要支撐。
加強自然科學和哲學社會科學的融合發展,一方面要讓自然科學和哲學社會科學的專家學者攜起手來,對帶有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的問題進行深入研討交流。另一方面,要在制定科學發展規劃和
科技獎勵中,適當增加交叉學科的比重。最根本的還是要引導學生克服對學科認識上的偏差,加強通識教育,培養更多文理兼備的復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