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呂二趙三典韋,今天來說說呂布。所謂人中呂布,馬中赤兔,堂堂的三國第一武將,為什么早早的就領了便當呢?我們來分析一下。
首先我們來看呂布他是沒有什么使命和愿景,或者說戰略目標的。
作為對比,劉備的使命是什么?——匡扶漢室。
關羽張飛是因為他這個目標才一直不離不棄,不計待遇不講條件地跟著他的。
曹操的使命是什么?——終結亂世。
曹操實際上是一個悲天憫人的人,所有才能寫出“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這樣的詩句。
曹操的目標不是成為皇帝,至少在他這一代不是,因為他如果真的想做肯定可以做到。
所以他“奉天子以令不臣”,后世所說的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其實是沮授向袁紹提出的建議。
正如曹操自己所說的“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但是對于呂布來說,我們從來不知道呂布的使命和目標是什么,他從來沒有一個遠大的,正義的基于使命的這種目標。
他所做的事情都是為了自己,所以你會發現他很難取得一個很大的成就。
因為你沒有一個使命和目標,那些有使命有理想的人就不會團結到你的身邊。
我們可以看到,最后形成三國格局的每一方,都是文武兼備的一個優秀團隊。
如何吸引優秀的人才?
我們可以看看劉備初見諸葛亮時說的:
“ 漢室傾頹,奸臣竊命,備不量力,欲伸大義于天下?!?/span>
就是說國家現在有點亂,壞人太多,我想為國家出點力,你要不要來幫我。
你看,說的不是底薪多少績效多少,是使命和愿景。
價值觀
最近有個詞兒很火,叫長期主義。就是說當長期利益和短期利益相沖突時,要盡量選擇長期利益,哪怕會犧牲一些短期利益。
呂布就是這方面的反面典型,他所做的一切決定的依據,都是基于目前情況下的短期利益最大化。
所以他為了一匹赤兔馬就可以背叛丁原,也可以為了貂蟬背叛董卓,他敗于曹操后被劉備收留,但在劉備攻打袁術的時候,他就借機占領了徐州……
你看,做決定的前提都是短期利益,他從來沒有考慮過他所做的這些事是否符合他的長遠目標。
再加上他沒有一以貫之的價值觀,所以他就可以不斷的突破底線,而一次次基于短期的利益最大化造成的結果就是離長期的利益反而越來越遠,結果導致他身敗名裂,早早的退出了歷史舞臺。
很多創業者,尤其是小企業,會感覺談價值觀很虛,忽悠人。
我們來看看呂布,他是三國時的一個創業者,而且是能力很強的創業者。
但他有價值觀嗎?他很實際,從來不象劉備和曹操一樣把自己的志向掛在嘴上。所謂實際,簡單來說就是以利益為導向。
他的同鄉李肅對他有八個字的評價“勇而無謀,見利忘義”。所以你看,一個人是什么人,身邊的人眼睛是雪亮的。
于是他的團隊也很實際,跟著呂布就是打工,如果不爽了,把老板綁了送給曹操也是可以的。同樣的事情,你能想象會發生在劉備、曹操、孫權身上嗎?
以利益最大化的人,最終都是失敗的。
從整本《三國演義》書里看過去,除了和貂蟬的愛情,你沒有發現呂布在事業和友情方面,跟誰有過超越利益之上的情感或者關系。
我們看其他走到三足鼎立的團隊中:
孫權有周瑜等對他的忠誠,周泰為了救出孫權渾身負傷;
劉備這邊有關羽,張飛的兄弟之情以及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哪怕我們印象中的奸雄曹操,在碰到危險的時候,都會有人挺身而出替他擋槍,從死守寨門的典韋,奪船避箭的許禇,擋住馬超的曹洪……
那么有誰曾為了呂布豁出性命來呢?
很可惜,一個沒有。
即便與呂布一同被殺的陳宮,不肯茍活的原因,也是因為對曹操的恨,而不是對呂布的情誼。
所以因為利益而結合在一起的人,當你得意時愿意跟隨你,當你失意時,便紛紛散去,這就是現實。
員工為什么不愿意跟呂布玩命干?有個例子可以說明:
曹操圍剿呂布久攻不破,決水淹城,下屬向呂布匯報緊急情況,呂布說我有赤兔馬,渡水如平地,不怕!
你可以跑路是不怕,那我們跟著你賣命的兄弟們該怎么辦呢?所以下面的人也沒廢話,直接綁了呂布向曹操請功。
呂布凡事只考慮自己的利益,不在乎下屬的死活的態度,讓跟著他的員工寒了心,自然有機會就跳槽。
孟子說的好:君視臣為手足,臣視君為腹心,君視臣為草芥,臣視君為寇仇,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共情能力
人們常說決定成功與否的有三個條件:智商、情商、逆商。
這其中情商往往比智商還重要。情商就是設身處地從他人角度考慮問題的能力。
情商太低就是呂布的敗因之一。
他從來只考慮自己的利益,從來沒有設身處地的去考慮過我可以為對方做什么,所以很難達成較穩固的聯盟。
當他被曹操抓住,跟劉備說:
你看我被抓了,你現在是VIP,幫我說句話唄?”
他只想著讓劉備去幫他,卻沒有想過他奪了劉備的徐州,劉備為什么要幫他。
然后他對曹操說的啥呢?
“你當CEO,我給你干副總,憑咱倆的本事還不想滅誰就滅誰呀?!?/span>
他沒有去想想,就算拋開之前的恩恩怨怨不談,劉備愿意曹操這個競爭對手多上他這么一個戰斗力爆表的強援嗎?
所以劉備一句話就把他的命送了。
因為不會理解到別人會怎么樣去想,缺乏共情能力導致了他最后的悲劇。
用人之道
再看用人。很多領導業務能力很強并引以為傲,也喜歡在很多場合展現自己的業務能力:
“你看你們這么久都搞不定的客戶,我一出面就談妥了。”
這樣好不好呢?看看呂布就知道了。
呂布手下有人才嗎?
當然有啊,高順、張遼、藏霸這些人都是不錯的大將。
張遼在逍遙津一戰,殺得孫權東吳人人喪膽,但是在呂布手下,他有過任何表現嗎?
當然不會有任何表現了,一個武力值超強又喜歡表現的領導,你難道要去跟領導搶功嗎?
你要在領導面前顯示你比領導本事更大嗎?何況你的本事還不如領導。
所以在呂布看來,拿自己做標準,所有人都不如他,一個能打的都沒有,自然而然手下就沒有一個人可以用。
有時候,年輕時條件太好,以至于獲得什么都不需要付出過多努力,會讓我們覺得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而當環境一變化的時候,我們往往就難以適應。
呂布就是因為他的英俊和超凡的武力,所有事情都很簡單地迎刃而解。
所有人都去寵著他,巴結他,拉攏他, 他以為這些都是正常的,理所應當的,他就應該享受這些,他不覺得自己應該為別人付出什么。
導致了他一味索取不知回報,只重視自己想要的,不考慮別人,這是他悲劇的根源。
別人對我們好,我們要心存感激之心,并努力回報,看到別人的付出,只不是只看自己的需求,人生之路才會越走越寬。
看《三國演義》的時候,我們很多人都在想:
如何學曹操的管理和創業,學劉備打造緊密型的團隊,學孫權的守業,學諸葛亮足智多謀運籌帷幄,或者學司馬懿韜光養晦,抓住機會,最后勝出。
但是,也許我們也應該學一學反面的典型呂布,怎么能不像他一樣創業失敗,也許對我們很多強人型的企業家更有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