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蛙不可語海,夏蟲不可語冰,凡夫不可語道。
和層次不同、位置不同的人相處,最好的方式莫過于不爭辯、不解釋,做好自己即可。
的確,與人交往每個人都有只屬于自己的想法和習慣,我們不可能做到盡善盡美,被所有人認同。
老話常說:“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
其實這句話本身并沒有錯,但你要明白,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和你講道理的。
有這樣一句話:
不和爛人講道理,莫與傻瓜論長短。
意思就是:能遇到三觀一致的人,即便相互爭論也別有一番趣味;相反,如果和三觀不合的人爭吵,那等于浪費時間,毫無價值可言。
有這樣一個有趣的小故事。
一個有錢人到海邊旅游,躺在沙灘椅上休息。
他一轉頭,看到一位漁夫也躺在旁邊曬太陽,便問漁夫:“你怎么不去捕魚?”
漁夫回道:“我今天已經捕過魚了,現在可以歇一下午!”
有錢人繼續說:“現在時間還早,你完全可以多捕點魚,這樣就能賺更多錢了。”
漁夫笑了笑:“要那么多錢干嘛?”
“有了錢,你就能像我一樣,在這片美麗的海灘上散步、曬太陽。”有錢人得意地說道。
“可是我已經在沙灘上曬太陽了啊!”漁夫回答。
兩人各執一詞,爭吵到傍晚,也沒分出個勝負,最終不歡而散。
其實,他們都沒錯,只是各自所站角度不同,觀念不同而已。
有錢人可以選擇在任何一片沙灘上留下自己的足跡,體驗物質帶來的滿足感。
漁夫也可以在自己的小島上捕魚、曬太陽,享受屬于自己的一份悠閑。
既然三觀不合,兩人也沒辦法互相理解,倒不如不爭不鬧不計較,大路朝天,各走一邊。
我不認同你,但我尊重你。
《道德經》里面說: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懂你的人自然能看到你的好,不懂你的人永遠不知你的好。
跟三觀不合的人講道理,無異于對牛彈琴。
網絡上曾有一個問題:
“碰到爛人、爛事該如何處理?”
點贊最高的一條回答是:“不糾纏。”
深有感悟。
如果你為了一些爛人、破事,與人相爭,你最后就會發現,自己能得到的只有一肚子氣,其他將一無所獲。
一個人站在平地上,看到的是一堵墻;另一個個人站在一堆書上,看到的是一片混沌,遠處有一絲曙光;第三個人站在更高的一堆書上,看到的則是更加燦爛的陽光和更輝煌的世界。
事實正是如此,我們每個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眼界也會有所差異。
現實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總有一些想法和思考問題上的差異,不用非得分個所謂的輸贏和伯仲。
正如盲人摸象,總會有人對事物只憑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經驗,就亂加猜測,妄想做出全面的判斷,以偏概全。
“世界上最浪費時間的事,就是給年輕人講經驗,你講一萬句不如他們自己摔一跤。眼淚會教你做人,后悔會幫你成長,疼痛才是最好的老師,人生該走的彎路,其實一米都不能少。”
每個人所處位置不同,環境不同,對事物的理解也會有所差異,不可同日而語。
前幾天和一個朋友聊天,他非常生氣地說被一個員工坑了。
事情是這樣的:這是一個跟了他四年的老員工,說是家里出事了不能上班,申請離職,沒想到后來才發現他是跳槽去了別的公司。
關于這件事,其實沒有對錯之爭。
老板的立場是我培養了你這么多年,你現在翅膀硬了竟然跳槽去了別人的公司,你這樣做對不起我。
站在跳槽員工的立場上,他要養家糊口,別的公司給的工資高待遇好,跳槽是理所應當。
這個世界就是這樣,小孩子才論對錯,大人只看利弊。
不要奢望人人都能理解你,這一點也不現實。
“我如果有獲得大道的實質,你罵我是豬,狗,老鼠又有什么關系呢?我還是我。你不管說什么,那都是你認為的,它并不能影響我,也不能改變我。”
喜歡和人爭辯,其實還是內心對自己的不自信。
只要你認定了自己是對的,不管別人說什么,不要在意就好了。
就像村上春樹所說:不是所有的魚,都生活在同一片海里。
有些話,說給懂的人聽才有意義。
王爾德也說過:“和別人談論他不了解的東西是徒勞的。”
一位思想家走在狹窄的小路上,遇到一個不喜歡自己作品的人。
這個人傲慢地說:“我從不給傻子讓路。”
這時候思想家緩緩摘掉帽子,笑意盈盈地退到一邊,說:“而我恰恰相反。”
和人發生矛盾,難免會有如鯁在喉的感覺。
與其奮力爭辯,最后讓自己筋疲力盡,倒不如直接喊停。
要知道,很多時候爭辯是最無用的做法。
當你在生活中遭受到不被理解的時候,先不要急著去爭個輸贏,因為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和你一個層次,很多爭辯的最后,得不到任何好處,只會讓自己變得更生氣。
網絡上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對話:
從前,一個拾糞的人,一個樵夫和一個乞丐相遇了,三個人坐在一起閑聊,乞丐說:“如果你們做了皇帝會干嘛?”
拾糞的說:“如果我當了皇帝,我就下令這條街所有的糞全部都歸我,誰去拾的話,我就去派公差去抓他。”
砍柴的說:“如果我當了皇帝,我就去打一把金斧頭,天天用金斧頭去砍柴。”
乞丐說:“要是我當了皇帝,我就什么也不干,天天坐在火爐邊吃烤紅薯。”
你看,三個人都被各自的經歷和見識所限制。
就像面對一塊寶石,有人會驚嘆它的工藝,也有人第一反應是考慮它能賣多少錢。和認知水平不在一條線上的人,別去爭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