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尉的曼陀鈴》是我比較喜歡的一個演員尼古拉斯凱奇主演的。
有別于他以往在各個影片中打不死的英雄形象,這次他飾演的是一個有點頹廢、有點玩世不恭的二戰時期的意大利軍官東尼奧·柯萊利。
他最大的愛好是音樂,他和他的部下最盼望的事情就是回到家鄉,而不是在別國的領土——希臘的塞佛羅尼亞島上作為一個侵略者而存在。
所以,他們在海灘游泳和唱民歌自樂,為了改善與當地居民的關系,他們在廣場舉辦音樂會和舞會,他們也只不過是被國家機器卷進這場戰爭的普通人。
對他們的命運,作為一個軍人,他們的選擇余地更小,但他們依然努力做自己喜歡的事,依然向往擺脫這種他們不喜歡的生活,他們是為浪漫而不是戰爭而生的。
這樣的上尉,又彈得一手好曼陀鈴,跟當地姑娘佩拉吉婭的愛情也就順理成章了。
給我的震憾是,我開始從全新的一個角度看二戰中的意大利人。
記得當初作為一個狂熱的愛國主義者和軍事愛好者,一個受黨和國家多年教育,時刻以解放全世界為人生目標的知識少年,我對意大利在二戰中的軟弱表現十分不屑,基本是每戰必敗,全靠德國幫他們撐著。
一些在論壇里叫囂的日本人也說意大利已經沒有當年羅馬人的神勇了,所以以后再發動什么瓜分世界的大戰,就不帶意大利人玩兒了。
然而這個電影徹底讓我反思我以前的想法,與很多狂熱的種族優異論者、只會機械地服從命令的德國人不同,很多意大利人,在二次世界中只是被擺錯a了地方。
他們不是懦弱,他們只是因為愛好生活,所以厭戰,如果他們是為了自己的家鄉、為了保衛自己的生活而戰,肯定不會是這個樣子,就象《上尉的曼陀鈴》中,他們為了回家不惜與德國人一戰。
美國人為什么會拍這種電影?實際上,我覺得美國人對戰爭的反思、對政府的警惕是最深入的。
所以,美國固然有很多勵志的戰爭大片,但也有很多反思戰爭的電影。所以會僅僅因為民眾的反對而結束一場戰爭。
也許,這樣的體制在戰爭中并不是最高效的,但具有自我反省自我糾正功能的政體,才是一個真正健康的政體,才不會在偏執的路上越滑越遠,越陷越深。
是要自己想要的生活,還是要國家給安排的生活?
也許,意大利人在二戰中的消極怠工,也是反映了一種態度吧。
但戰爭不是浪漫的,隨著意大利的投降,這些在異國的意大利軍人瞬間發現跟他們曾經的戰友德軍處于了一種十分尷尬的境地:
是跟祖國一樣,向盟軍投降,還是跟隨德軍繼續作戰?
向盟軍投降,就要面對駐扎在旁邊的德軍的槍口;
跟隨德軍繼續這場不道德的戰爭,將何時才能回到祖國并且面對所有的人?
選擇是痛苦的,更痛苦的是你必須選擇,而且必須承受選擇所帶來的結果。
結果就是,意大利人要投降,要回家,德國人要求他們繼續作戰,德國人怕他們回國后掉轉槍口成為德國的敵人。
于是,打成了唯一選擇。
在德國戰爭機器面前,意大利人不堪一擊,所有俘虜都被屠殺。上尉如何神奇地活下來,以及如何逃走并在戰后與佩拉吉婭團圓,這已經不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