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成長的奧秘
1、數字經濟時代的生產流程外包
美國在90年代中后期進入到新一輪的創新經濟,而新一輪的創新經濟是數字經濟時代的創新。數字經濟時代的創新經濟有一個特征,就是對新產品、新想法創新迭代速度要求極其高。在這種情況下,企業為了確保自己能有足夠高的
效率去創新,必須把生產流程外包出去。
例如蘋果的智能機,它本身是一個觀念創新、產品創新,它硬技術全部在小公司里。而對于小公司來說,最優選項是把這些硬技術授權給盡可能多的公司,讓盡可能多的公司買這個技術。蘋果對智能機的技術沒有技術壟斷性,一個
觀念一個產品很被抄襲,其他廠商可以馬上模仿這種新的玩法,而且技術都能搞到。
此時蘋果想確保自己的優勢地位,唯一辦法就是建立自己的速度壁壘,創新效率、創新速度比別人更快。同時為了確保速度壁壘,蘋果必須把生產流程外包出去,專注于只做創新。如果生產流程自己干,創新效率一定會受到大幅的
壓制。因為一個創意出來,整條產品線會按照這個創意出來,一旦創意調整,整條生產線都要調整,這個成本極高。
這也是諾基亞死掉的主要原因之一。當時在大的手機廠商里面,諾基亞是唯一一個擁有自己完整生產線的廠商,這意味著他的轉型成本極高,沒有辦法像蘋果那樣迅速轉型,所以創新速度跟不上,很快就被甩掉,兩年之后就死掉了。
而承接類似蘋果這樣企業的生產流程,作為外包的承接商,需要同時滿足兩個條件:高效率和專業化。承接商足夠專業化,干活效率高,才能拿到訂單,效率和專業化同時滿足才能成為合格的外包的承接商。但一旦專業化就會被鎖
在特定的創意里面,特定的產品任務里面。
這樣一來承包商又缺乏變動的彈性,如果外包上游創意變,很容易因為彈性不足死掉。但如果要求彈性又不能兼顧專業化,沒有專業化效率又不能保證,這是承包商的一個兩難困境。
2、供應鏈網絡下,彈性效率兼具的中國承包商
當時中國承包商在市場過程中,逐漸演化出特殊的辦法能夠同時滿足這兩個條件。
我在東南沿海調研到大量的中小民營企業,極度專業化,專業化到匪夷所思的程度。比如慈溪號稱“釣魚桿之鄉”,世界一半多的釣魚桿都產自這里。釣魚桿是伸縮的,非常大量的釣魚桿產量,每個廠商只生產一截,這個成本控制
能力就達到了極大化,因為專業化到極致,每一個廠商都有自己的品牌,在淘寶上開店,在淘寶上拿到訂單之后,到別人家買別的截組裝一塊賣出去,別人家拿到訂單到我家買一截,組裝出去賣出去。
這樣一來各種企業互為配套關系,這種配套關系可以不斷地動態重組,于是以整個網絡為單位,網絡里面無數的企業互為配套關系,不斷動態重組,獲得了巨大彈性。同時里面單個企業為單位,極度專業化,又獲得巨大效率,同時
實現了效率和彈性。
這類似于做樂高積木,每一家企業只做特定形狀的樂高積木,不同企業做的樂高積木形狀不一樣,同時這些企業構成強大的網絡,拼在一起就拼出千奇百怪的東西出來,以整個網絡為單位,獲得場景,以單個企業為單位,確保效
率。這就形成一種供應鏈網絡的邏輯。
在供應鏈網絡的邏輯之下,效率彈性同時兼備,具備了承接大規模外包的一個至關重要能力。
3、難以復制的分布式經濟成長速度
在上述情況下,中國在制造業外包中像一個成本黑洞,大量可外包的生產流程全都會往中國這個方向轉移。這個轉移過程就帶來了21世紀初期,中國經濟高速成長、快速成長的一個結果,而且這個高速成長的速度是前所未見的。
在過去看到經濟成長速度都是線性的成長速度,例如企業A拉動企業B,B拉動C,C再拉動D。而供應鏈的模式是分布式的成長速度,有一家大的龍頭企業出現,比如一個富士康的落戶,同時可以拉動幾萬家中小的供應商起來,
這種幾萬家供應商必須近乎同時起來,整個生態系統才能運轉起來。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這幾萬家近乎同時發展起來的供應商就是一種分布式的成長速度,這個速度是非線性的,這也是此前歷史上沒有見過,中國經濟成長最重要的奧秘。
這個奧秘其他國家沒辦法復制,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供應鏈網絡想要快速成長,前提得有大量分工足夠深的中小民營企業近乎同時成長。因為分工特別深,極度專業化,生產的東西特別專門化,只有依托于一個龐大的生態網
絡才能存活,一旦脫開這個生態網絡,你的產品就沒有任何意義。
為何印度、越南難以取代中國?
在經濟史上,正常的經濟節奏從來都是工業化拉動城市化,有工業聚集才拉動當地城市化。而中國卻是相反的,城市化先于工業化,90年代中后期因為土地財政化,各區縣開發了大規模的開發區,配套設施非常到位,就等著招商
入駐。這就恰好也為大量中小民營企業提供足夠的物理空間,讓他們同時成長起來。
也恰逢這個時間點,國外大規模的外包需求涌入,使得中國的工業網絡一下子成長起來。如果沒有城市化先于工業化的過程,中國供應鏈的成長無法達到這個速度。這個時間耦合,促成了中國經濟的高速成長。所以這件事對中國
來說是不可復制,更別說別的國家,印度、越南也都難以替代中國成為下一個世界工廠。
中國不僅僅是世界工廠,還可能發展成世界中臺。
1、什么是中臺?
中臺是互聯網的概念,把大量的通用功能集成在一塊,然后做出的東西就叫中臺,中臺通過各種接口來對接前臺各種各樣的APP。APP應用端是前臺,數據端是后臺,但中間的邏輯端,所有的邏輯層,所有的通用功能是中臺,
把中臺整合在一塊,通過接口賦能前臺,能讓前臺實現復雜功能。
以中臺賦能前臺,就意味著前臺可以做的非常之輕。因為前臺完成的功能都推到中臺來實現,前臺可以做得非常輕,主要是一個界面,以及專門化的功能就行了,剩下的通用功能都在中臺來完成。
2、中國具備世界中臺的條件
中國有可能正在成為世界的中臺,是指中國把制造業中大量的通用功能集成起來,為前臺賦能。這里的前臺就是制造業具體的終端產品,而中臺是大量的、具有通用性的中間產品。世界中臺是一個假說,要想成為世界中臺必須具
備一系列的條件。
首先,具備大規模的高質量的基礎設施網絡。這些年來,中國已經建立起世界頂級的基礎設施網絡。第二,具備高效率、大規模的物流系統。隨著電商十幾年的發展,中國也具備了世界規模最大的、效率一流的物流系統。
第三,有大規模的重化工業作為基礎。因為只有大規模的重化工業才能生產大量的工業原材料以及必需的工業母機。中國已經具備了大規模的重化工業基礎,我們雖產不了最高端的機床,但普通機床的產量已超過世界一半,這是
中臺具備的能力。
第四,具備大規模的零配件的生產能力。這么多年來,中國發展了大規模的零配件生產網絡,在通用零配件領域也是世界規模最大的。最后,中國具備大規模、高度組織化、訓練有素的工人群體。
以上所有條件都是成為世界中臺必備的能力,而這些能力都具備的國家,放眼全球就只有中國一家,中國的生產能力、供給能力幾乎能滿足全球的需求。
3、中國有豐富多樣的終端產品需求
當有了龐大的中臺能力之后,就能把前臺做的特別輕。而中臺要想能夠出現,又有另外一個前提——前臺的應用端必須特別多。如果前臺應用只有幾樣的話,就沒必要建中臺,不劃算。只有在前臺應用層豐富多樣的前提下,
做中臺才具備規模競爭性。
而制造業的前臺應用端豐富多樣性,指的是所形成的終端產品必須特別豐富多樣。目前,中國超大規模的市場加上互聯網產業帶來的長尾效應,使得中國千奇百怪的東西都能生產,也都有需求。于是中國在前臺終端產品的應用端,
花樣極多,這反過來刺激了對中臺的需求。所以中國的制造業開始在中間品的層次上開始中臺化,這也是其他國家很少見到的。
這會帶來什么效應?就是中國的這些企業,前臺可以做的特別輕。前臺越輕,意味著迭代效率越高。
在貿易戰中,我看到大量的新聞都在說制造業難度很大、問題很大、部分產品生產廠被轉移走什么的,其實轉移走的都是終端產品,不是中間產品。我對中國的制造業仍然是有信心的,在中臺化的邏輯之下,品牌的轉走跟工業能力
的轉走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
4.高端制造業之困局
中國制造業短板在高端制造業上。我對中國中低端制造業非常樂觀,但中國的高端制造業能否趕超在前,這不好說。因為,高端制造業并不是一個經濟現象,而是一個文化現象。
1、我們與高端制造業差在哪?
熔噴布是口罩的核心材料,一個中間產品。疫情期間,我跟中國第二大口罩集團的訪談中聊到熔噴布,當時中國是全球熔噴布最大生產國,但全球最好的熔噴布不在中國,而在韓國。熔噴布好和壞的區分標準,就是帶靜電荷時間的
長短,帶荷越長病毒吸附力越好。這由生產熔噴布時工藝駐極決定,駐極是在熔噴布上帶上靜電核,韓國熔噴布的帶核時間比中國熔噴布的帶荷時間要長一個數量級。這數據差這么多,也不是因為韓國的設備比中國先進,兩國設備
都差不多,差就差在工人的手藝上。
我們看到生產一個東西,各種尺寸、工藝要水準特別高,所有的零部件尺寸必須彼此嚴格地配合下來。但是毫無誤差的產品,只存在于設計圖紙上,在真實生產過程當中一定會有誤差,只不過這個誤差要確保是可控的。
確保誤差可控,靠機器人、計算機、人工智能是處理不了,因為人能智能處理的都是高度標準化數據,是完全依照設計圖的數據來操作,在具體操作過程中一定有誤差。所以必須在不斷累積的過程當中,靠人的經驗能力來控制誤
差,然后相互對沖掉,把總誤差控制在可控的范圍內。所以韓國工人的手藝比中國工人好,我們熔噴布質量就會差出那么多。
2、高端制造業的發展需要工藝能力
高端制造業需要工藝能力,工藝能力到最后比拼的是工人的手藝,而工人手藝靠長時間的經驗來積累。所以當地的文化必須讓人能獲得巨大的職業榮譽感,去支撐這個人長期,甚至一輩子只干一個活,否則他無法堅持。能激勵人長
期只堅持干一個活,仍然獲得巨大的職業榮譽感,這樣的評價機制、激勵機制是一個文化現象,而不是一個經濟現象。
再舉一個例子,在日本有一部紀錄片,拍得是一個廁所清潔工,這個人做事特別認真,幾十年如一日,一輩子就掃廁所,積累出非常豐富的經驗,別人弄不掉的各種頑固污漬,他幾下就弄干凈了。日本廣播協會專門給這個人拍了一
個紀錄片,稱其為國寶級的清潔工。
這在中國是無法想象的,中國清潔工再怎么能干,也不會被拍成紀錄片,被稱為“國寶”。但是在日本卻發生了,這是一種特定的文化現象,整個社會的文化評價機制不一樣。中國的激勵機制對于創新的激勵性更強,對工藝能力、
工藝經驗積累的激勵性就差了。
所以,中國要發展高端制造業,首先要改的不是如何去大量往里面投資,而是調整評價機制,讓人能夠一輩子只干一個事,用工藝能力去獲得巨大的職業回報和巨大的職業榮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