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要想真正改變世界,仍需懷揣科技的理想主義,找到眾人可接受的務實探索道路。
據媒體報道,在OpenAI董事會宣布將原CEO山姆·奧特曼逐出公司之后,短短兩天內,先后出現了“聯合創始人辭職”“員工聯名要求奧特曼回歸”“董事會
與奧特曼商談回歸”等峰回路轉的劇情,而這場大戲的最新結果,卻是以微軟突然宣布奧特曼加入并將帶領微軟AI繼續發展告終。
技術主義與商業路線之爭
這場“宮斗”戲被認為與當年喬布斯被趕出蘋果的公案極為相似。但如果細究起來,會發現兩個案例有著諸多不同。
公開報道顯示,OpenAI的大戲不是對于“企業發展”的路線之爭,也不是董事會對奧特曼作為企業CEO的能力存在質疑,而是OpenAI作為一個“非營利組織
”的創立初衷與當下“大模型企業”定位之間的沖突。
事實上,OpenAI從創立之初,其宗旨就不是一家追求商業利益的企業,而是以推動通用人工智能的普及發展為目標的非營利機構。如今在“宮斗”中被認為
扮演著重要角色的首席科學家伊利亞·蘇茨克維,當初從谷歌離職加入OpenAI時,也正是為了這個非營利的技術烏托邦夢想而來。
OpenAI的早期成功與身上的“技術烏托邦”氣質密不可分。對大模型不計成本的投入、對超級人工智能的長遠追求和相信技術力量的信仰,都使得ChatGPT
在同期產品中能夠做到厚積薄發。
但隨著大模型開始以生產工具的形態不斷進入各個領域,OpenAI也隨之進入一個路線分歧的臨界點:是繼續堅持技術至上的烏托邦路線,還是像“運營一家
商業組織”一樣,布局生態、探索商業化和垂直應用?
對這個問題,OpenAI的員工顯然有兩種截然不同、不可調和的看法。這次“宮斗”,本質上是技術烏托邦主義與務實的商業路線的分歧。而長期以來,外界
公認奧特曼在融資、商業化、應用生態探索等領域上有不可替代的能力,但在OpenAI完成了第一階段使命后,這一分歧終于集中爆發了。
如今,很難準確地說這兩派路線究竟誰對誰錯。一方面,取決于你是站在科學家的立場還是商人的立場;另一方面,也取決于外界對大模型發展階段的不同判斷。
兩條路線并非互相排斥
從歷史上看,人類科技水平的突破需要一定的技術烏托邦精神,需要不顧成本投入才能取得關鍵技術的最終一躍。而另一方面,這些科技成果如果要真正成為
改變人類社會的力量,商業化的運作同樣不可或缺,唯有通過明確的利益驅動、場景應用,才能使得一項科技變成普遍性的生產力革命。
當下,正處在一個更為微妙的節點。一方面,世界已經開始領略到通用大模型的威力,各國的科技企業都在垂直應用中開始了初步探索;另一方面,當下的大
模型仍然不是成熟的完全體,處在前期雛形狀態。
這場提前到來的“宮斗”戲結局,也預示了大模型的未來或許將進入分岔路口。一類是以奧特曼加入微軟為標志的,在現有通用大模型基礎上開始進入垂直應
用,并在應用之中繼續優化和前進。
另一類則是以部分人工智能科學家為代表的科研路線,他們相信當下的人工智能仍非“超級人工智能”,擔憂人工智能過早出于商業目標進行廣泛應用而提前
引發安全等問題。因此,會繼續死磕下一次的技術躍遷,尋求一個完美的解決方案。
這兩條路線絕非互相違背排斥。長期來看,商業與科研齊頭并進才是最優解,但在短期內,每一個路線都有各自的隱憂。在大模型仍未完善的時候過早投入應
用,很可能是對這項技術的透支與消耗,制造新的商業泡沫;而過于遠離商業應用的科研,也可能會使得相關的前沿探索逐漸失去生命力。
從歷史上看,能夠長期領先的科技企業,都需要在“技術烏托邦”和“過早商業化”之間尋求平衡,例如建立實驗室負責科研探索的同時,加快科研成果轉化
的效率和速度等。
OpenAI沒有找到走平衡木的最佳方式,而大模型要想未來真正改變世界,仍然需要懷揣科技的理想主義,找到眾人可接受的務實探索道路。
□馬爾文(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