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以ChatGPT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廣受關注,其對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公益事業及科學研究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但同時也帶來包括技術內在風
險引發安全隱患、人機關系變化深化科學倫理失范、技術躍進引發人類社會發展等挑戰。
11月9日,2023年世界互聯網大會正式發布《發展負責任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研究報告及共識文件》(以下簡稱《報告》)。作為大會的重要成果,《報告》
由世界互聯網大會人工智能工作組編寫。工作組成立于今年8月,成員來自全球40余家產業鏈企業和高端智庫、國際組織、高校等,致力于推動發展負責任的人工智能。
《報告》具有鮮明可執行性
《報告》提出,應正確認識生成式人工智能所蘊含的巨大潛力和可能風險,遵循統籌發展和安全、平衡創新與倫理、均衡效益與風險的理念,推動生成式人工
智能負責任地發展。一方面,應積極推動創新、可持續、包容開放的發展,提升生成式人工智能算力高效、數據高質、算法創新、人才多元、生態開放的能力;另
一方面,以高度負責任的態度發展可靠可控、透明可釋、數據保護、多元包容、明確責任、價值對齊的生成式人工智能。
“工作組總結提煉了發展負責任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十條共識,還搜集了全球企業將生成式人工智能應用于交通、金融、教育、醫療等14個領域的57個實踐案例。
”世界互聯網大會常務副秘書長梁昊在“人工智能賦能產業發展論壇”上介紹。
生成式人工智能展現出強大的生成創造能力,在文本、代碼、圖像、音視頻等方面的理解與生成取得突破性進展,開始涌現出“智慧”。速度之快、賦能范圍
之廣、影響程度之深前所未有。以負責任的態度推動生成式人工智能發展不僅十分必要,也愈發緊迫。
據介紹,相比同期其他類型文件,《報告》提出具有極強可操作性的共識意見,包括明晰歸責體系、構建追溯機制、探索治理沙盒等創新友好型治理體系。其關
于推動生成式人工智能更好地理解人類意圖、遵循人類指令并符合人類倫理道德的共識,從探索價值對齊研究和提升價值對齊技術兩個方面入手,在可操作性與可實
現性方面具有鮮明特點。
不同主體承擔應有責任
“人工智能技術能力越強,潛在隱藏的風險可能越大。”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人工智能倫理與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曾毅談到,從幻覺、數據偏見等內生風險,
到錯誤使用、惡意使用造成的風險,“最大的風險可能來自對人工智能的能力將達到何種水平的不確定性,這帶來對風險及連帶的風險控制體系的不確定性。”
“我們強調公平性,去除偏見,也特別強調追責。”思科大中華區副總裁卜憲錄介紹了相關經驗,在從開發、使用到退出的整個周期,技術必須是可以回溯、可
以追責的,同時,生成式人工智能需要產生一個可以復制的可靠結果。
“發展負責任的生成式人工智能,需要產業鏈各個環節緊密配合,踐行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理念,不同主體各自承擔應有責任。”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人工
智能創新中心負責人、世界互聯網大會人工智能工作組副組長魏凱表示。
在印象筆記董事長唐毅看來,面對新技術帶來的爆發式增長與亂象,從業者要在充分理解技術發展的成熟度、市場需求、商業模式的可行性及法律約束等因素的
基礎上,去尋求新技術的落地突破,進而推動產業變革。
“從氣候變化到全民教育、自然災害管理、性別平等、智能出行、智慧城市,這些場景肯定存在人工智能的身影。人工智能等數字解決方案可以直接惠及70%的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國際電信聯盟標準化局戰略部主任、AI向善峰會負責人弗里德里克·維爾納把目光對準人工智能對可持續發展的作用,但他同時強調,自動
化導致的數據偏見、歧視,對道德、安全、隱私的擔憂,以及對進一步加深數字鴻溝的可能等令人無法忽視。
“人工智能太重要了,不能只留給專家們。”弗里德里克呼吁,從產業界到政府、學術界、非政府組織、民間社會,大家要盡可能多地發出聲音。
(科技日報浙江烏鎮11月9日電 記者 崔 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