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數字經濟時代,我們對資源的消耗(強度)是否能遠低于如今的水平?”11月9日,中國工程院院士、之江實驗室主任、阿里云創始人王堅在2023
年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發表演講時,拋出這一問題。在他看來,將數據作為要素,讓資源使用效率有質的變化,對產業發展極其關鍵。
當天在烏鎮舉行的“數字經濟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構建”分論壇上,政府官員、知名學者、企業高管、國際組織代表等嘉賓,聚焦數字技術與數據要
素驅動現代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與新模式交流最新觀點,并介紹各自領域的探索和實踐。
“紡織行業的智能制造,如果只有大企業參與,那就只是陽春白雪,不是滿園春色。”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理工大學校長陳文興介紹,在浙江金華
蘭溪,當地棉織行業集群大部分都是中小企業,經過多方協同創新,形成規定動作與自選動作相結合的“4+X”數字化改造模式,效果明顯。比如,通過
數據互聯互通,訂單排產的時間整體縮短了20%以上;利用能源分析系統,能源使用量整體下降約12%。
陳文興補充道,通過數字技術與服裝產業的多種融合,減少因設計脫節而產生的庫存問題,打通生產、設計與消費各環節之間的堵點,是十分有價值的。
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的《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2年)》顯示,2022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50.2萬億元,總量穩居世界第二,同比名義增長
10.3%,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提升至41.5%。
華為常務董事、華為云CEO張平安分析道,國內數字經濟規模在增速上處于世界領先,但是在核心技術創新方面仍與發達國家有很大差距。比如目前
中國的CPU市場占有率僅3%,在國產服務器的操作系統方面僅占9%。
“算力是企業高速發展的生產力,生態決定了數字世界的話語權。”張平安說,預計到2030年,全球通用算力的需求將是2020年的10倍,人工智能的
算力需求將是2020年的500倍。面對未來算力的爆發式增長,需要從當前以CPU為中心的計算架構走向支持多元算力的對等架構,適應海量的多樣性算力需求。
“新的、智能的全球化,根基來自新的數字技術,我們需要擁抱全球化。”中歐數字協會主席魯乙己認為,歐洲汽車行業數字化是歐洲制造業中最先進
的,根據業界報告,2022年中國在歐洲汽車行業的總投資占比超過50%,這絕非偶然。
近兩年,新冠疫情放大全球化的負面影響,局部沖突也為全球化發展增添更多的不確定性。對此,魯乙己直言,國內的供需永遠不會取代全球市場,全
球化一直是全球經濟增長的引擎,未來將以更加智慧、包容、可持續的狀態繼續存在。
(科技日報浙江烏鎮11月9日電 洪恒飛 記者 江 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