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合肥10月23日電題:從大模型到通用人工智能——專家學者前瞻人工智能發展
新華社記者溫競華、戴威
“自動駕駛從實驗室走向真實的場景,生成式人工智能為我們創造一幅幅令人驚艷的畫面,語言大模型為我們解決了無數個復雜的問題……人工智能的發展正牽
引人類社會發生著深刻變化,接下來的機遇和挑戰就在通用人工智能。”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自動化學會理事長鄭南寧在此間舉行的第二十五屆中國科協年會上說。
當前,人工智能的算法、算力、數據與場景已成為數字經濟發展的核心能力,是加速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進程的重要力量,蓬勃發展的人工智能大模型無疑
是其中的集大成者。
華為“盤古”、百度“文心一言”、科大訊飛“星火”、中國科學院“紫東太初”……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研究中心今年5月發布的《中國人工智能大模型
地圖研究報告》顯示,我國研發的大模型數量排名全球第二,10億參數規模以上的大模型已發布79個。行業預測,未來幾年中國人工智能將進入大規模落地應用關鍵期。
與此同時,隨著企業和科研機構紛紛涌入人工智能大模型賽道,智能算力資源供給緊張、高質量數據資源不足、典型應用場景開放力度不夠等問題日益凸顯。
從大模型到通用人工智能還有多遠?在第二十五屆中國科協年會通用人工智能產業創新發展論壇上,來自人工智能等領域的專家學者展開研討。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副總工程師、武漢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王金橋認為,從算力、成本、能耗等角度考慮,未來兩到三年內,國內“大模型熱”將逐漸平穩,
從事通用大模型底座開發的企業會穩定在5家以內,其他則將主要聚焦行業大模型。
中國自動化學會副理事長、華南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陳俊龍提出,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學習和推理需要高算力和海量數據支持,我國正在建設的“東
數西算”工程可以為大模型提供強大算力支撐;同時,多地正在建立數據交易所,未來各行各業的交易數據都可應用于人工智能模型的訓練。
“目前我國大模型訓練的高算力需求仍要依賴國外的產品生態,未來應加強國內顯卡等應用生態建設。大語言模型有望做成非常聰明的通用人工智能,賦能各行各
業。”陳俊龍說。
與會專家認為,通用人工智能技術將驅動我國從工業大國走向工業強國。“人工智能作為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的新生產工具,正催生人工智能驅動工業制造這一工程
研發新范式。”中國工程院院士、華東理工大學教授錢鋒說,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迫切需要發展工業智能與智能系統技術,全面提升制造過程的感知、認知和決策能力,
從而實現制造過程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
ChatGPT標志著人工智能一個新的技術高峰,那么,大模型能夠直接帶我們走向真正的人工智能嗎?鄭南寧認為,這中間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機器的計算方式并不能取代人類的思維。我們追求的人工智能,是要機器像人類一樣思維和行動,不僅能解決復雜問題,更重要的是能在復雜、動態、不確定的
環境和物理世界中進行交互。”鄭南寧說。
科大訊飛副總裁、研究院院長劉聰提出,未來通用人工智能發展將呈現三個趨勢:一是向多模態、多語言的方向發展;二是更加可信和可解釋,解決幻覺問題和安
全問題;三是必須站在軟硬件全自主創新的基礎上發展大模型技術和產業。
“通用人工智能技術產業發展應加快關鍵核心技術突破,不斷提高核心算法、模型和技術水平;以場景牽引技術應用落地,構建更加開放的產業生態;防控科技倫
理風險,保障人工智能良性健康發展。”中國科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王進展說。
本次論壇由中國科協、安徽省人民政府主辦,中國自動化學會承辦,主題為“智能涌現 生成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