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雪龍2”號9月24日電(記者魏弘毅)載著中國第13次北冰洋科學考察的科研成果,“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正在向南駛向祖國的懷抱。
這是中國第13次北冰洋科學考察隊全體隊員在北極點附近的冰站調查現場合影(9月5日攝)。新華社記者魏弘毅攝
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游離在科考一線之外,卻是整個航次離不開的依靠。他們就是隨船保障隊員們。
廚師長老秦
老秦全名秦冬雷,“雪龍2”號廚師長。他有一個4人的廚師團隊,掌管著一船人的伙食。
一日3餐,調查作業加班期間還要準備夜宵,從早上5點到晚上11點半,老秦的團隊需要處理不少于100公斤的食材。
一頓不吃餓得慌,更何況沒日沒夜地執行科考任務,隊員們每天就算不在寢室,也得來老秦的食堂。4人團隊供應一船人的伙食畢竟吃力,考察隊
專門安排了隊員輪流幫廚。
船上吃飯靠他,再加上性格開朗,愛說愛笑,老秦在每個航次都積攢下了好人緣。
“我去過11次南極,6次北極,最大的優點就是看得開。一開始跑極地是因為想看看南北極的樣子,現在跑多了,懂得了如何在船上生活。”老秦
告訴記者,“在海上都不容易,有話敞開說,遇事不計較,沒事船上兄弟們常聚聚聊聊,什么都能過去。”
老秦的笑容溫暖人心。
“機頭”方平
下到“雪龍2”號的機艙,上千臺機器轟鳴運轉,它們正在為船舶的運行與隊員的生活提供動能。維護這些機器的船員,叫做“機工”。他們當中,
方平是“機工長”,又叫“機頭”。
能成為“機頭”,需要技術精,還得資歷老。從2008年開始,方平分別跟著“雪龍”號和“雪龍2”號,去了13次南極、8次北極。每天白天,方平
除了巡視機艙并記錄數據、保養設備、排除故障,晚上還需要隨時待命,應對突發的維修任務。
方平說,這些年,自己仿佛也成為了船上的一個零件。“我對機艙太熟了,艙里多了東西少了東西,都逃不過我的眼睛。如果有設備故障,我看一眼
聽一下基本都能發現。晚上做夢,夢到的也是船和機器。這么多年,自己和船已經融為一體了。”
“網管”皮工
作為“雪龍2”號的網絡工程師,皮遇緣一天到晚電話不斷:登船大廳的電子告示牌壞了,他要去修;隊員宿舍的電話不好用了,他也得管;海事衛
星網絡慢了,總有幾個急著用網的隊員來問他原因。
這還不算完——每天統計船舶日報;每周匯總船舶周報;滿足不同隊員的上網收發文件及通信需求;船上銥星電話等通信系統也需要他管理維護……
總之,一切跟網絡和通信有關的事宜,都算作他的職權范圍。
“最害怕的是出航后設備出現硬件故障。如果既沒有備件更換,又沒有替代品,這個設備可能就要失效。所以,必須提前做好設備狀態監控、維護工
作。”皮遇緣說。
得益于皮工辛勤奔忙,本航次船上網絡通信設備狀況整體良好。而皮工,也化身成為隊員與遠隔重洋親友同事聯絡的紐帶。他就是“行走的信號”,
讓在海上飄零的心找到了遠方的依托。
“悠閑”的馬醫生
來自海軍特色醫學中心的船醫馬千里醫生很認真。一位隊員在冰面作業,手被旗桿劃了個淺淺的小口。馬醫生高度重視,提著大瓶小罐來到登船大廳
準備包扎。看見此等陣仗,旁邊的隊員立馬開玩笑地說:“馬醫生,多虧你來得快,再來晚點人家的傷口就愈合了。”
馬醫生有耐心。這個航次,他先后接受問診100余例次,健康體檢80余人次,健康監測15人次……有人看病,他悉心指導;有人拿藥,他詳細記錄。
提供門診服務、出具體檢報告、進行健康監測……他樣樣通,樣樣精。
因為不參與科考作業,又比較喜歡在船艙里“走街串巷”普及醫學知識,馬醫生也被很多沒有找他看過病的隊員誤認為“比較閑”。而他卻說,“比
較閑”也是一種幸運。
“‘寧愿架上藥生塵’,這句話同樣適用極地科考。我悠閑,證明科考隊員平安無事,科考作業能夠順利進行。”
“悠閑”的馬醫生,護佑一船人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