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了到2035年我國發展的總體目標,其中包括“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
一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深入推進新型工業化”。當前,新工業革命風起云涌,充滿機遇和挑戰。順應新
工業革命發展潮流推進新型工業化,既是深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形成國際競爭新優勢的迫切需要。
??新工業革命帶來重大機遇
??工業化是提升社會生產力、促進產業升級、創造就業和實現社會共享繁榮的重要原動力,是推動人類發展和文明進步的重要力量。18世紀以來,三次工業革命
顛覆性的科技革新,帶來社會生產力的大解放和生活水平的大躍升。如今,世界正在經歷更大范圍、更深層次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技術、新業態、新產業層
出不窮。新的工業革命以人、機器和資源間實現智能互聯、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先進制造技術融合發展等為特征,為利用現代科技實現更加高效和環境友好型的經濟
增長提供了重要機遇,對全球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前,科技創新的重大突破和加快應用極有可能重塑全球經濟結構,使產業和經
濟競爭的賽場發生轉換。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僅用幾十年時間就走完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科技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
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也必須充分發揮科技進步和創新的作用。目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催生的新業態快速發展,我們要把握新工業革命帶來的
重大機遇,積極投身智能制造、互聯網+、數字經濟等帶來的創新發展浪潮,加快新舊動能轉換,以創新促增長、促轉型,并力爭成為新的競賽規則的重要制定者、
新的競賽場地的重要主導者。
??積極順應新工業革命潮流
??工業化是現代化的前提和基礎。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順應新工業革命潮流,深入推進新型工業化,實現從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的轉變。我國目前有14億多
人,全部進入現代化,不能再走消耗資源、破壞生態的老路。老路走不通,新路在哪里?就在科技創新上,就在加快從要素驅動、投資規模驅動發展為主向以創新
驅動發展為主的轉變上。
??工業是經濟增長的主引擎和創新的主戰場。中國作為工業化后發國家,既面臨全球范圍內興起的新科技革命的挑戰,也面臨傳統工業化道路引發的諸多危機。
在此情況下,只有順應新工業革命潮流,深入推進新型工業化,才能克服傳統工業化道路的弊端,在高質量發展中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歷史經驗表明,抓住工業革命機遇通過科技創新實現跨越發展,是一個國家后來居上的成功經驗。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積極推進工業化,
逐步崛起為新興經濟大國。目前,在全球范圍內傳統工業化遇到了資源匱乏、生態惡化、市場疲軟等發展危機。只有積極順應新工業革命潮流,深入推進新型工業化,
我國才能加快實現現代化,否則就可能陷入戰略被動、錯失發展機遇。
??深入推進新型工業化
??我國正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新工業革命與我國培育發展新動力、產業轉型升級形成歷史性交匯。只有搶抓機遇,在新工業革命浪潮中推進新
型工業化,才能不斷推動高質量發展,夯實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物質技術基礎。
??新型工業化通常要發展一些基礎性、長期性、前瞻性的戰略產業。要進一步深化認識,加強頂層設計,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完善上下貫通、執行有力的組
織體系,確保黨中央決策部署貫徹落實。要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和重點領域改革,促進產業發展與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
力資源高效協同。
??新型工業化離不開科技體系的有力支撐。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健全新型舉國體制,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優化配置創新資源,加強科技基礎能力建
設,加快形成國家實驗室體系,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要大力發展新能源科技、新材料科技、信息網絡科技、納米科技、生物工程科技、生態環保科技、太空
科技、裝備制造科技等,全面推進6G技術研發,加快建設世界科技強國。
??新型工業化需要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要積極推動傳統產業提質增效,不斷提升制造業的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水平;鞏固優勢產業,培育壯大集成
電路、新型顯示、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新興產業,超前布局類腦智能、空天信息、量子科技等未來產業;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著力
補短板、鍛長板、強基礎,著力提升重點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自主可控能力,促進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引進培育產業主體和創新主體,推動形成產業鏈條、產業集
群和良好產業生態。
??在復雜多變的世界經濟環境中推進新型工業化,還必須拓展國際合作的廣度和深度。要堅持合作共贏理念,加快建設新工業革命伙伴關系。要深入開展“一帶一
路”產能合作,積極參與金磚國家新工業革命伙伴關系建設,在貿易投資、數字經濟、互聯互通等領域不斷打造更多合作成果,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作者系山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山東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張鳳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