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在山東省青島市舉行的“新應用、新體驗、新消費”——2023青島數字文化應用發展大會話上,參觀者在了解數字畫框。新華社記者 李紫恒 攝
??在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八里店鎮垃圾分類數字化管理中心,垃圾分類專管員和社區志愿者在數字化大屏查看各社區垃圾驛站投放情況。新華社記者 翁忻旸 攝
??我國數據流通發展迅速。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數據交易規模超700億元,預計2025年市場規模將超2200億元。
??記者獲悉,相關部門將加快構建“1+N”的數據要素基礎制度體系,推動有條件的地方和行業開展數據要素流通使用先行先試,打破“數據孤島”,
加快數據要素流通和產業規范。
??數據應用加速拓展
??在上海市虹口區城市運行綜合管理中心,“一網統管”將轄區內企業的多項數據匯聚于此,并通過大屏可視化展示。
??虹口區城市運行綜合管理中心工作人員介紹,依靠浪潮數據云的數據采集和計算能力,工作人員將企業能耗、社保等方面的數據綜合分析,給企業畫
出“健康圖譜”。
??大數據應用給越來越多行業帶來提質增效的變化:生產線上,運用大數據監控優化流水線作業;溫室大棚里,通過數據分析推動農作物科學化種植和
精細化管理;醫療領域,通過大數據提高診斷準確性和藥物有效性……
??中國移動副總經理高同慶表示,在政策的引導和影響下,目前企業參與數據流通的熱情高漲,數據流通的供需方從金融、互聯網行業向其他領域擴展,
交通、醫療、政務、氣象等領域和場景的數據需求逐步顯現。
??數據流通是數據要素產生到數據價值釋放的“樞紐”。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數據交易規模超700億元,預計2025年整體市場規
模將超2200億元。
??加快推動數據價值化
??我國在推進數據要素流通與治理的過程中仍面臨一些挑戰。
??國家發展改革委創新驅動發展中心副主任徐彬認為,數據具有幾乎零成本無限復制等諸多新特性,傳統的產權、流通、分配、治理等制度難以適用。
要想充分釋放數據要素價值,就必須加快構建和完善數據基礎制度。
??高同慶表示,一是當前仍處于數據流通交易市場發展的探索期,交易機構運營機制有待完善,支撐能力不足;二是數據要素領域核心技術亟須探索和
突破,缺乏廣域覆蓋的可信數據流通基礎設施。
??值得關注的是,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提出,數字中國建設按照“2522”的整體框架進行布局,其中要夯實數字基
礎設施和數據資源體系“兩大基礎”。
??多部門近期也積極部署,加強政策制度建設,推動數據價值化。
??國家發展改革委創新和高技術發展司負責人孫偉說,將加快構建“1+N”的數據要素基礎制度體系,推動有條件的地方和行業開展數據要素流通使用先
行先試,統籌構建多層次、多元化和場內場外相結合的數據要素市場體系。
??工信部信息技術發展司負責人王建偉表示,將進一步從數據價值化方面發力。加快推進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建設,充分發揮國家算力樞紐節點和
國家數據中心集群的作用,覆蓋數據采集、存儲、加工、分析等全生命周期。同時,依托各地數據的交易機構,積極探索數據流通交易的新業態、新模式,
激活數據要素價值潛力,實現數據要素紅利向產業發展勢能的充分轉化。
??構建可信數據流通基礎設施
??在業內人士看來,釋放數據要素價值需要構建制度、市場和技術相互支持的體系,要進一步在可信數據空間建設中探索數據互信流通。
??目前已有不少企業正加快探索。例如,中國移動日前發布新型可信數據流通基礎設施數聯網(DSSN),基于隱私計算、區塊鏈、低代碼開發等核心技術,
構建跨行業、跨區域、跨領域的下一代可信數據流通基礎設施,讓數據“可用不可見”。中國聯通提出海量數據融合開放的大數據底座技術,實現海量數據集
成、精準分析挖掘和安全流通服務。
??高同慶認為,行業需要盡快研究攻關支持廣泛用戶接入、跨域分布協同、全程合規管控的網絡化增強隱私計算技術,并以此為核心能力來規劃建設統一、
高效、可信的數據流通基礎設施,研究并建立國內外相關技術標準體系,助力國家數據要素市場規范化、標準化、規模化、產業化發展。
??“數據有制度的基礎、技術的保障,整個流通體系會走起來,數據的價值會發揮得更好。”浪潮云信息技術股份公司總經理顏亮表示,下一步需加快搭建
數據空間,實現數據開放共享和可信流通的新型基礎設施,基于“可用不可見,可控可計量”的應用模式,為數據要素市場化提供實現路徑。(記者 郭倩 實習生 楊樂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