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4月10日電 人類活動持續向大氣排放多種污染物,如果沒有一種被稱作羥基自由基的分子氧化并降解污染物,它們就會不斷在大氣中積聚。
一項近期發布的國際研究深入描述了羥基自由基的一種特殊生成方式,對這一過程的探討有望重塑人們對大氣自凈以及緩解空氣污染的理解。
在近地面大氣層中,氣態污染物一般通過與羥基自由基的氧化反應而被降解或去除,羥基自由基因此被稱為“大氣清潔劑”。
羥基自由基在大氣中是如何形成的?科學界此前一個觀點是,陽光是其形成的主要驅動力。然而,一項由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歐文分校等機構研究
人員開展的新研究發現,水滴表面與其周圍空氣之間的強電場可以通過某種機制生成羥基自由基。研究結果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
研究團隊用兩種試管跟蹤黑暗中羥基自由基的產生——一種試管里有水和空氣,另一種只有水沒有空氣。他們在兩種試管中放入“探針”分子,當
它與羥基自由基反應時會發出熒光。
研究人員發現,在黑暗中羥基自由基的生成速率與陽光下等條件中的生成速率相近甚至超過了后者。這意味著,在沒有光化學作用的夜晚,羥基自
由基仍在生成,且生成量并不低于其他已知方式產生的量。
研究人員表示,這一發現將改變人們對羥基自由基生成機制和大氣自凈的理解,并可能改變研究人員預測空氣污染的計算機建模方式。